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23年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遴选结果,我校选送的《高职“三适三融”课程育人评价改革“苏工模式”》首次入选职业教育改革评价优秀案例。据悉,全省共遴选81个优秀案例,其中职业教育27个,高职23个。
我校典型案例针对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与苏州制造产业升级、技术变革、岗位变迁不适应问题,积极推进“三教”改革,以课程育人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建设“课岗融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德技融汇”的课程内容与教材、“知行融合”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形成高职“三适三融”课程育人评价改革“苏工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挑标杆企业→选典型岗位→找工作任务→理职业能力素养→定课程体系→写课程标准→论证与更新”七步流程,针对智能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基于岗位任务迭代,将“新素养、新技术、新技能”课程化,同步升级项目、任务和资源,完善课程体系与标准。
对照专业课标准,选择一条智能制造企业生产线,设计“典型岗位→典型项目→典型任务→典型活动”四步流程,针对智能生产线,将真实项目、典型案例、活动要求进课程,开发课程内容;构建一条学生素养主线,设计“报国情怀-时代风尚-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四个维度,按“要点-案例-专项”开发素养内容;设计一条教师课改路线,教师“进企业-做项目-企业资源进课程-完成双岗双课任务”,素养与技术内容螺旋递进,更新课程内容与教材。
(1)优化评价体系。构建“企业、教师、学生”的主体多元、“考证、竞赛、创新”等载体多元、“定性、定量、动态”等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形成“1条曲线-3个层级-5个维度”能力评价模型,助推“虚实结合、能力递进”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2)精选评价指标。实施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精选评价指标和权重。线上评价(30%)主要聚焦在线测试与作业(12%)+参加论坛与讨论(12%)+在线考试(6%),线下评价(70%)主要聚焦过程评价(15%)+增值评价(15%)+劳动素养评价(10%)+理论与实操汇报(10%)+期末考试(20%),改变传统一张试卷考试的评价方式。
(3)形成评价模式。根据课程项目,创设“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提升”七步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连接行动导向的教与学;通过“场景互通”连接学校与企业、线上与线下教育;通过“学分互认”沟通第一第二课堂;通过岗课赛证思“五位一体”模型改进教学方法,形成高职“三适三融”课程育人评价改革“苏工模式”。
(图 “三适三融”课程育人评价体系)
在全校装备制造类4个专业中推广应用,受益学生2500余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比例由5%增长为15%,毕业生雇主满意度提高了7.6%、专业对口率增加了13.17%,毕业生平均起薪增长了1623元,学生对母校满意度达到了98.71%。近五年来,学生获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省一等奖27项,挑战杯国赛一等奖1项,银奖、铜奖各1项,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8项。
教师建设课程教材成效斐然,近五年,课程获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门,省在线精品课程17门次,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教材获国家教材建设一等奖1项,省级教材建设奖2项,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12本,省“十四五”规划教材7本。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获国家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8项。
教改成果被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收录为典型案例,专业建设案例收录全国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深度报道本成果37次。本院受益学生超2500人,成果被国内21所高职院校借鉴与应用,各类高职院校来访学习132次,建设数字化资源为学习者提供11497148人次学习。
学校未来将以聚焦苏州智能制造产业、服务智能工厂车间、培育智慧工匠人才为建设思路,聚力智能制造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创新课改思路与举措,优化评价体系,精选评价指标,形成评价模式,进一步深化“三适三融”课程育人评价改革。
推荐阅读
素材来源:高教所
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