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

媒体苏工

媒体苏工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苏工

【中国教育报】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时间:2024-05-08

“研修活动深化了我们对创新团队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不久前,在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专题研修班结业典礼上,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院长马延文代表小组成员汇报了研修体会。在一天半的时间里,专家们对创新团队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精彩解读、第一批和第二批创新团队建设经验的干货分享、小组成员关于建设实践的研讨碰撞,在147个创新团队的研修学员头脑中掀起了一场场风暴,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实施的路径在他们心中逐渐明晰。

从聚焦教学到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里的重要一环,是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一招,是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重点项目。”研修班开班仪式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阐释创新团队的建设意义。

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聚焦战略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专业建设国家级创新团队。首批建设的12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肩负着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使命,开始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全新探索。

2021年,第二批24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启动。2.0版本的创新团队覆盖了全部省份和中职、高职、职教本科3个层次,专业领域也更加丰富。

两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上的聚焦换来了丰硕成果——不少创新团队成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和荣誉,一个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团队网络逐步形成,一批专业领域协作共同体在互学互助中发展壮大。在国家级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下,省级、校级创新团队开始了规划和布局,全国有20余个省份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省级创新团队数量从2022年的500余个上升到2023年的2000余个。

正是看到两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取得的喜人成效,教育部于2023年启动了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这次共有147个团队入选,三批创新团队实现了19个专业大类的全覆盖。

3.0版本的国家级创新团队在名称中去掉了“教学”二字,建设内涵进一步拓展。“从重点聚焦模块化教学改革、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到关注教师教研教改、应用研发、社会服务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上来。”黄小华说,“这既是适应职教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和双师素质团队有效结合、相得益彰的重要举措。”

将模块化教学做实

“模块化”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高频词。在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提升教师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任务。虽然几经迭代,3.0版本的创新团队建设内涵从教学拓展到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能力的培养,但构建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仍然是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在国家级创新团队验收标准3.0版中,模块化教学模式从三级指标跃升为一级指标。”研修班上,国家级创新团队验收专家组成员、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辛秀兰向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团队研修学员详细解读了创新团队建设对于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按照验收标准,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重构教学流程,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协同;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

如何将模块化教学做实?前两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他们走过的路和积累的经验,给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带来启迪和借鉴。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教学团队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学校副校长曾文权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模块化教学,学校在计算机大类专业原有的6个专业教研室基础上,按照Java、Python、机器学习等技术与岗位,组建了16支跨专业的项目教学团队。团队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各占30%,校企混编,共同实施项目化、模块化、协作式教学。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是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首批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戴琨教授率领学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团队,通过“通识+专业”“思政+专业”“专业+专业”等不同形式的“课程合作”和“集体式授课”,开展协作式模块化教学。教学团队一体化设计课程,按照教师的学科背景、技术专长以及能力等级等情况协作开展项目教学设计,依据项目任务分阶段、分节次开展教学组织,共同完成项目评价与课程考核。“以模块为载体,促进了团队成员能力互补、协作共研、互促共长。”戴琨说。

将协作共同体做强

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创新团队需要组建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前两批团队的实践证明,建立协作共同体是推动校企和校际人员交流、多元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有益尝试。”黄小华说。通过“协作共同体”这一形式,创新团队将自己的“朋友圈”做大做强,将改革创新经验辐射到全国。

“协作共同体为校校协作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信息和技术共享平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方在学校牵头文体旅游协作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协作共同体建设的“四共”模式也被其他创新团队学习和借鉴。“四共”模式,首先是共治,12个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协作共同体章程、共同商定组织架构和工作计划等。其次是共商,成员单位围绕团队建设内容、团队立项研究课题等设计每年的共同体研讨会议计划,轮流主办和承办研讨会议,成员单位开展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实地互访。再次是共建,成员单位联合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联合开展资源库和在线课程建设。最有特色的是联合开展共同体导师制项目,在各成员院校的名师、教授、大师中遴选共同体导师,设立导师工作室,与共同体院校的青年教师双向选择结对,目前12所院校已遴选出27名导师,有90名青年教师提出结对培养申请。最后是共享,协作共同体成员单位联合出版教科研究成果,资源库及在线课程面向全体成员单位开放,同时鼓励成员院校把地方特色课程作为共同体公共网络选修课程。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四位一体”建设协作共同体的经验也在研修活动中被推荐。从学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首批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余明辉的分享中记者了解到,学校与首批“大数据与云计算”专业领域其他4支国家级创新团队共同组建校际协作共同体;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融入产业生态,与领军企业华为、京东、奇安信等合作成立校企协作共同体;面向贵州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精准扶智,建设辐射西部地区的校际协作共同体;建立校内AI+专业群协作共同体,助力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十大专业群升级发展。

“国家级创新团队要示范引领,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协作。”黄小华说。他表示,同专业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团队要加强联动,互相学习借鉴,同时加强与省级、校级团队的联动,推动各级教师团队组网融通,带动教师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报05版 24.5.7)

返回原图
/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