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

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3-11-1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的关键时期;也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双高”专业建设全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编制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学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主要成绩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也是我院从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迈进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跻身国家“双高计划”专业建设单位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带领、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综合治理、办学条件改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部、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等等,胜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够高教职员工活力激发与潜力挖掘机制不够活专业与产业对接程度及专业整体水平不够高校企合作数量较多但深度紧密程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苏州开放型城市地位还不够匹配。

    (二)发展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使命担当。

1.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创造了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用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扛起“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历史担当。

2.长三角一体化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创造了难能可贵的叠加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不断升级、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为职业教育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而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构成的苏锡常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之一。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江苏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探索形成以城市群为载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新高地和样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两大机遇叠加,为我院整合资源、提升内涵、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难能可贵的大好机遇。

3.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目标创造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

2020年苏州GDP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展现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动力。面向未来,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奋力开启苏州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征程。为此,苏州正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苏州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对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服务能力的提档与升级、专业的设置与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赋予了崭新时代机遇

    (三)面临挑战

1.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和优化提出了新挑战

苏州市现有六大支柱行业: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冶金业纺织业轻工业化工及石油业整体发展实力强劲。近年来,全市又大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增量提质,以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苏州的“一号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正在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提出崭新的需求,我院现有专业的市场吻合度研判、市场满意度调查、市场急需新专业开设专业建设的随动机制和优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复合型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创新提出了新挑战

产业转型技术的发展引发企业工作岗位的整合和岗位工作任务的调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导致低端岗位和低阶任务消失,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加快创设更多高技术、复合型的岗位和任务,社会组织、企业管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基础、技能要求、技术诉求、创新追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职业院校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高品质的课程与教材开发高水准教学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层次的教学组织教学方式变革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培育高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都提出全新的需求,我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人才培养评价样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3.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职业院校治理体系能力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在推进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正在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正在推动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正在推动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办好公平有质量、特色有魅力的职业院校,是我们的价值和追求。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共建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和标杆学校,应该成为我们的行动自觉奋斗目标优质发展、创新发展、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新的需求,我院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等体制与机制建设、技术与方法改进、活力潜力挖掘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深化。

    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苏州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国家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服务苏州、对接上海,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以提升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内涵、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为目标,全面认识我校在新时期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局面,深刻把握学校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努力适应内涵发展新常态,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使其成为指导学校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促进学校办学规模与结构、类型与层次、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学校立足苏州、面向苏南、主动对接上海、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能级,全力打造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高、行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大、教师队伍校友竞争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

2025年,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双高计划”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一步推进;第二批“双高计划”学校和专业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三全育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程进一步落实;专业内涵建设、“三教”改革、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对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大幅提升,具体见表1,把学校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2035年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建成特色鲜明、社会高度认可的应用型职业技术大学。

1 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5目标

约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1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增长(%)

10%

 

2

新增国家“双高”专业群

1个

 

3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1个

 

4

试办本科层次专业

5-8个

 

5

专任教师总数

450人以上

 

6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

20%

 

7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32%

8

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

30人以上

9

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荣誉

2项以上

 

10

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3项以上

 

11

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100项以上

 

12

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

1000万元以上

 

13

校园占地新增面积

300亩以上

 

14

生均占地面积

不低于60平方米

 

15

总建筑面积

不低于24万平方米

 

16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不低于30平方米

 

17

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

不低于20平方米

 

18

生均图书

不低于100册

 

发展思路与举措

(一)总体思路

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学校将围绕一条主线、聚焦三个重点、打造五大平台、破解七大难题、落实九大任务“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融于全员、向阳而生、精工笃行校训融于全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于全方位、“更加关注学生成长、更加关注教师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精准管理、更加注重办学效益”的“五个更加”思想融于全身心,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创新路径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党的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准,破解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瓶颈和障碍,推动学院办学质量再提升、效益再提高特色再彰显、层次再跃迁,争做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创新发展、高水平发展的排头兵先行军

围绕一条主线: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品牌打造,增强办学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

聚焦三个重点“党的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个平台:着力打造“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发展平台、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展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开放平台、智慧校园运行管理平台”。

破解七大难题全力破解“办学空间条件不充足专业建设投入不均衡优质课程教材数量不多、教学整体质量参差不齐高水平教师团队有待加强、干事创业活力有待激发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难题。

落实九大任务:奋力落实“加强党的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对外合作与产教融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加强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九大任务。

    (二)具体举措

1.加强党的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

1)构建层次鲜明的思想政治体系,全力推进铸魂行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力推进“四个过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牢把握党对高校领导权,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通过加强班子政治建设、领导体制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及作风建设,切实形成“把方向过硬、管大局过硬、作决策过硬、抓班子过硬、带队伍过硬、保落实过硬”的学校领导核心。

加强新理论武装,构建层次鲜明思想政治体系。“新思想学习宣讲联合会”为平台,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创新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持续推进思政工作质量提升。

加强“四史”教育,全力推进铸魂行动。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筑牢政治根基。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2)构建完备有力的组织体系,全力推进强基行动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党建创新激励机制,广泛开展“两优一先”争创活动,力争推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开展“对标争先”培育工作,建成全国样板支部1个并在全校推广。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完善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制订完善《院系专业群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支部参与部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等制度。

紧扣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党建战斗。进一步加强党总支班子建设党政共同负责制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建设,发挥引领作用。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使命,聚焦职业教育现代化,优化党支部设置,建强书记队伍,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行动,鼓励校企、校地党支部共建,推进党支部高质量发展,做到“七个有力”。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健全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的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获江苏省党建创新奖或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超过5项。

持续以党建带群建,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活力。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加强对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建带群建任务要求,以政治优势促进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搭建平台、发挥作用,尤其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群团工作科学化水平。

3)构建全面完善的制度体系,全力推进赋能行动

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等的议事规则,发挥好学术议事机构、教代会、学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调整完善校内党政管理机构,推进机构设置改革,实行二级院系管理,推行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权、物有效让渡。推行社会参与优秀教师评选等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办学治校满意度大于95%。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系统性谋划。实施党员干部内涵提升,持续巩固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年轻干部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持续培养全链条机制,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储备和管理。完善干部梯队建设,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一批45岁以下的正职干部和40岁以下的副职干部进入领导岗位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等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干部工作程序,提升干部选拔任用规范化水平学校党委选人用人满意度超过95%。

全力推进赋能行动。完善权责明晰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健全完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激励干部担当“1+N”系列文件,大力营造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和争第一创唯一的浓厚工作氛围严格执行干部交流相关规定,定期开展轮岗交流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设一批党员“头雁工作室”,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优秀双带头人”培育工程,5 名党员干部成为省级以上相关领域领军人物

4)构建清晰严谨的责任体系,全力推进廉洁行动

全面落实责任体系。不断完善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和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责任和任务清单,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建设廉洁星空体育官网。

一体推进“三不”机制。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常态化开展作风建设专项督查。健全完善纪律监督制度机制,织密“小微权力”主体监督网,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廉政谈话的覆盖度和精准度,持续弘扬“廉洁勤业善为”氛围。

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聚力高质量发展主线,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考核,充分发挥党建考核的引导、激励、促进、鞭策和约束作用。将党建、思政类课题等科研成果纳入绩效考评,持续提升党建研究决策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健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研制出台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全院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实施师德铸魂工程,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要求融入学校教职工日常工作生活全过程,在教师招聘引进、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中坚持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每学年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测评,形成师德师风监督机制,联合组织开展“苏工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培育推荐市级以上教师劳模,遴选学校师德模范先进典型,开展专题宣传和榜样典型宣讲活动,形成榜样引领效应,引导全院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大力加强高级人才引培

建立健全高级人才引培制度,引培一批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等方面起带头作用的高级人才和青年骨干,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与地方企业合作“共聘、共用、共享”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产业教授等,探索建立协议年薪制度。研制出台学校《人才强校工作实施意见》。制定《高级人才聘用管理办法》,完善高级人才聘用管理制度。每年制定高端人才特聘计划,共设立20个左右高端人才特聘教师岗位创新人才聘用程序,优化聘用流程,制定高级人才协议年薪制度。实施“苏工大师”培养计划。加强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引进和培养在行业有影响力领军人才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组织开展“苏工大师”高级人才遴选工作,培育5名左右在全省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力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立项2个左右省级以上大师和名师工作室。

3)有效促进创新团队培育

全面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建设“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教学创新团队为目标,实施团队教师成长计划,建立“校际-校企-校盟”协作机制,开展“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专业研修,建设期内,完成20人以上的专题研修,发挥国家级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国际视野格局。推进校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建跨系院、跨学科、跨专业、跨教研室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完善专业理论教师与专业技能教师的合作教学,突出团队内部教师专业互补,经验互补、能力互补和技术互补,形成新型团队工作模式,建成10个左右校级教学创新团队研制出台学校产业教授管理实施办法,培育20人左右省级产业教授,组建产业教授团队,发挥产业教授校企融合作用。

4)着力提升双师队伍水平

深入实施《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教师专业研修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建立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理实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重点建设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加大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力度。修订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流程,组织专业教师“带项目、带任务、带学生”进企业,进工厂,进基地,建立专业教师交替式、循环性、复合型的实践项目,实现教师企业实践6个月及以上5年一轮全覆盖,全面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成效。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完善教师专业学习、培训相关管理办法,加大专业教师国(境)外研修力度,建立国(境)外专业研修和实践培训点,专任教师参与国内外培训每年人均次数1次。

5)积极推动人事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学校人事师资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收入分配、职称评定日常管理等相关制度改革;提升人事管理服务效能,提升人事工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学校人事管理内部体系,使人员聘任、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工作与岗位职责紧密结合,形成高效的人事工作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突出重实绩、重贡献、向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原则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校职称评定管理办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学校教师职称制度。

6)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全面升级“阳光人事”网上管理系统,实现“智慧人事”目标,打通人事管理数据、网格、平台的各种壁垒,形成服务针对性强,执行效率高的新型人事管理体系。搭建高效的“互联网+”人事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人事工作流程的创新与创效。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人事管理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程序的科学化和管理标准的弹性化,促进人事管理从传统事务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的转变推进人才工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

3.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1)调优专业结构,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紧贴地方产业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苏州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优势和人才需求,建设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又具有辐射作用的专业格局。瞄准苏州及周边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以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适时新建智能制造和生物制药类新专业。紧扣智能制造产业链、技术链与人才链对学校专业进行布局和动态调整,建立专业设置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专业,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专业动态管理。

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根据苏州区域制造业企业密集的特点,智能工厂建设是企业技术升级的发展重点,学校整合现有专业、技术资源和条件,以智能工厂为载体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按照智能工厂的技术领域构建专业群。对接智能工厂的生产制造技术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智能工厂制造技术专业群);对接智能工厂装备技术建设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智能工厂装备技术专业群);对接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技术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智能工厂物联技术专业群);对接智能工厂的信息技术建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群(智能工厂信息技术专业群);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群(智能工厂经营管理服务特色的专业群)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智能工厂规划与建设专业群)。

推进5-8个高水平专业试办职教本科专业,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4个以上专业群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群,2个以上专业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德智体美劳一体发展的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体育课程形式多样化,群体活动丰富多彩,课余训练成绩显著,体育教学成果突出,体育精神深入人心,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逐步建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我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与设计,实施德智体美劳一体发展的育人体系,劳动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开发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交叉融合项目,帮助学生实现从劳动认知到劳动体验到劳动实践再到独立社会劳动的自然过渡,培养学生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深化具有苏工智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思路,根据“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特点,以培养服务“智能工厂”建设运行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对接“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分制”,行校企合作,打破专业壁垒,“一生一案”分层分类培养,形成“苏工智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推广“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深化与行业领军企业、地标企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包括面向社会招生和学徒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建设期内,力争4个以上的专业群,与企业开展服务智能制造领域的“现代学徒制”育人合作。

构建智能制造特色课程体系。重点打造样板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辐射带动服务智能工厂八大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依据智能工厂技术领域岗位技能要求,融合技术链和人才培养能力递进的逻辑链,分析专业服务行业技术岗位的必需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整合现有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按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思路,构建专业基础课程(群共享的底层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专门技术)—专业拓展课程(技术拓宽或技能升级)培养途径,实现“先宽后窄”“分类分层”培养,更加聚焦本专业的一技之长,实现“面向智能制造、服务智能工厂、培育智慧工匠”的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课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爱党爱国等知识随动专业教学内容入脑、入心。凸显专业课程教学全程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设计与讲解,强化立德树人,积极引导师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基础”“电子商务”等商科类课程逐步融入工科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导师——项目”制度。按照“一年级做课程设计——二年级做团队实践项目——三年级做企业实践项目”的思路建立创新训练体系,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

推行“1+X”育训结合制度各主干专业普遍开展“1+X”试点;对接学分银行,完成服务育训结合的“学分制”制度建设。培育1+X“种子”师资,统筹利用各种类型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加强考核站点建设,将1+X项目逐步覆盖各主干专业,实现所有项目对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学分记录,推进1+X育训结合的学习积累,做好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提升。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改革,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显苏工智造工匠人才培养,获得省市级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建设校级课程45门以上,立项省级课程6门以上。

3)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一是要加快应用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学校与紧密合作企业共建智能工厂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教师携手企业工程师,紧扣智能工厂关键技术领域开发新装备、应用新技术、改进新工艺、实施新流程,用于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同时,教师个体要主动把相关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学科的知识融合或渗透到教师原有的传统专业学科体系中,使教师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类课程的教学;二是要加快双师型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共聘共用的“懂生产、会教学”教师团队,遴选典型企业共建企业学院,以智能制造生产单元作为典型产品,分功能模块组建生产、教学一体化团队;通过实施“六个一”提升计划提升教师“生产性”能力。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一是建设智能制造特色新课程。智能制造特色新课程建设要聚焦“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智能制造发展领域,服务学校主攻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服务“智能工厂”专业集群建设。课程内容重点围绕服务“智能工厂”技术链的相关技术或“智能工厂”经营管理需求为主要内容选取,主要将智能制造企业的典型案例、典型产品、真实的工艺流程等项目模块化,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二是建设体现新教改、新产业、新技术的需求活页式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教材中的项目来自典型企业,教材案例来自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典型案例,教材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展开,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三是健全课程与教材建设管理。依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需要,制订课程及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规范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所有专业的全覆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深化“三教”改革,培育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2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奖项40个以上,国家级奖项2个以上;建设校级教材36本以上,立项省级教材10本以上,入选省级教学典型案例20个以上,获得国家教材奖2项以上。

4)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的,服务苏州智能制造业为核心,面向先进制造业,搭建“智能工匠育成中心”,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苏州区域智能制造人才与技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放。按照专业群内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着力推进智能控制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智能加工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感知互联与嵌入式技术实训基地工业云与大数据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学校服务“智能工厂”专业集群发展与苏工智能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校外优势资源,强化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学校联合建设12个特色校外实训基地。与政府层面合作建设面向产业前沿技术实践训练的实训基地3个,与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层面合作建设面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实践训练的实训基地6个,校际层面合作建设面向企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实践训练的实训基地3个,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开放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多元、丰富的教学资源。

5)着力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要求,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等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

着力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建立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根据课程的特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考核,形成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

着力构建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专业群建设密切关注区域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相关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主动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支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

推出引领高职教育新方案。通过系统改革,“对接智能工厂的专业集群方案”成为专业对接产业的优秀范式;“四化导向、五教合一”的育训体系成为服务终身学习的有效模式;政行校企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建成“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加工技术、感知互联与嵌入式技术和工业云与大数据技术”四大生产性实训基地,赋能职业教育体验、职业劳动实践、技能项目训练专业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

4.加强对外合作与产教融合

1)深耕企业学院平台载体,支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对照学校“双高计划”“提质培优”等建设目标,支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校企深度共建校级“战略合作型”企业学院、系院“伙伴合作型”企业学院、“技术合作型”专业企业学院20家以上及企业“五星冠名班”100个以上。合力破解“专业产教融合缺乏强有力支撑平台”的共性难题。形成企业学院建设标准1套。完成市级重点(团队)专项课题1项。

2)推进苏州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建设,筑牢产教协同“命运共同体”

集聚校企校地资源和高水平专业群优势,抱团式、集团化地融入“苏州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努力把准把牢集团内各成员单位“最大公约数”,携手共创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积极融入“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筑牢产教协同“命运共同体”,建成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3个以上、苏州市优秀企业学院3个以上、校产教融合型企业12家以上、校优秀专业企业学院20家以上。

 3)推进“苏州智造”产业学院建设,提升专业服务发展能级

追踪“苏州智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进“苏州智造”产业学院建设。引技术技能大师和产业教授等领先企业的优质资源入校入教入研,并共建校内工作室(坊),送专业群博士教授团队进企业、进车间、进产线,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提升专业服务发展能级。共建“智能产线”工匠培育中心、教师实践工作站、专业混编团队4个以上、创新创业专业团队6个以上。深耕“江苏高职一带一路校合作联盟”等平台,携手走出去的“苏州智造”领先企业及其产线需求培养(训)海内外员工1000人次以上。

4)推进专业企业学院国际化育人项目,助力引入输出双向发力

基于“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江苏高职一带一路校合作联盟”和高水平专业企业学院等合作平台,师生企合力参加“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系列大赛,共同开发留学生培养标准、双语课程和教材以及服务走出去的“苏州智造”领先企业海外员工培训标准,有计划地引入AHK切削机械师认证标准、西门子NX CAD/CAM工程师认证标准、ABB机器人认证标准、海克斯康PC-DIMS三坐标测量工程师认证标准、Oracle Java授权认证等专业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5个以上。校企学徒制共育留学生班3个以上。师生海外专业实践500人次。打造“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2个。校企合力承办或参与国际专业技能大赛,新增一等奖4项以上。海外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和培训人员1000人次或技术服务和研发项目4项以上。

5.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1)提升思政素质“铸新魂”,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拔节育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创新思政教育主阵地,打造“辅导员开讲吧”思政育人师生对话品牌项目,“一系一品”精品思政教育品牌,开展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培育建设,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主旋律,辅导员 1 人入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 人获省职业能力赛奖项,获省辅导员精品项目奖 1 个。构建网络育人体系,建立线上线下正向互动育人工作格局,大力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做优网络思政教育。实施学生成长计划,建立学生“六个一”成长教育管理机制,搭建学生“六个一”成长平台,建立学生“六个一”成长导师团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90%的学生完成“六个一”培养目标,不少于 1 人入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2)深化学业素质“强基础”,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育人功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学业强、就业好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更多学习实践平台,优化课内外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优良校风学风。建立有效学习促进机制,研制自主学习奖励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学习互助能力。加强学业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帮扶配套机制及帮扶效果反馈机制,开展帮扶台帐专项工作。挖掘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树立学习榜样,广泛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营造学习氛围,提供榜样示范平台,打造示范品牌,打造“青春榜样”“青年典型”在市级及以上平台获奖不少于 10 项。

3)强化身心素质“固根本”,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康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秉承“向阳而生,精工笃行”校训,把“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落到实处,把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开展“阳光体育”项目,创新“互联网+”体育方法,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塑造学生强健体魄,提高体育育人成效。开展“青春同伴”项目,建立同伴教育师生培训机制和教育效果评估机制,规范同伴教育内容。开展“心灵驿站”项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规范咨询中心管理制度,特色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珍爱生命”项目,构建知性教育和行为教育双平台,开设生命教育课堂,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生命价值认同教育效果,获得江苏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核优秀,教育成果及经验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或内参材料中报道。

4)提升文化素质“心向阳”,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自觉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工作使命。

夯实政治根基的党建文化,营造传承党建文化的育人氛围,培育凝练学生党建的特色品牌。传承我在乎你的校园文化,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典型,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涵养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弘扬“红船精神”等奋斗精神,增强红色文化素质续航力。弘扬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展现青春担当,激发网络文明素质感染力,在网络中积极宣传正能量,提高网络新媒体应用能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5)增强双创素质“展宏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激发高等职业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思维的内生动力。

开展“理想信念+双创”“核心价值+双创”“传统文化+双创”的双创素质思想引领“3+1”,形成思政引领生态圈;开展“社团+项目”“竞赛+项目”“基地+项目”的双创素质孵化培育“3+1”,形成实践育人生态圈;开展“政府导师+学校”“企业导师+学校”“社区导师+学校”的双创素质导师团队“3+1”,形成协同育人生态圈;开展“文化活动+素质”“志愿服务+素质”“劳动实践+素质”的双创素质文化活动“3+1”,形成双创校园文化生态圈。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领域获得省市级荣誉不少于 5 项。

6)夯实职业素质“育匠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职业素质,锻造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服务中国制造特质、兼具家国情怀、吃苦耐劳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开展“7S”素质培育行动,营造 7S 管理文化氛围,举办 7S 学生行为训练营,搭建 7S 创建成效展示平台,推进劳动教育。开展“匠心匠行”实践行动,设立校园文明服务岗,设立专业技术服务岗,设立绿色生态服务岗,设立礼仪示范服务岗,设立家庭生活服务岗,传承工匠精神。实施生涯规划“进阶”行动,建强生涯教育多元协同联动机制,建立职业生涯实践坊,设立职业生涯体验站,助力学生终身发展,依托优秀校友库资源, 每年开展 15 人次以上互动交流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爱心行动,打造“项目式”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开放式”志愿服务基地,推广“订单式”志愿服务品牌,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在“三下乡”“博爱青春”等志愿服务项目中获省市级荣誉不少于 5 项。

6.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1)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水平

加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提速增容、提质增优。新建扩大校园中心机房,增容服务器存储,优化出口链路,增加出口带宽(翻倍);全面完善IPv6 的部署与应用,推进 5G 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物联网在校园一 卡通、安防监控、人脸识别、智能图书馆等场景中的应用,为精准化管理 提供支撑保障。

2)加快校园数据治理建设 ,规范校园应用数据使用

加强校园数据中心建设,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研制校本数据标准,完善数据管理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处理、开放、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活动。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明确各类数据的数据源,优先通过共享获取数据,避免重复采集。“管”好数据、“用” 好数据,建立教育大数据模型,全面、精准掌握学校和师生情况,为“双 高计划”建设及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形成一套能指导职业学校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3)加强校园数字资源建设,深入推进全时泛在的教学实训

深化国家级资源库建设,持续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各教学资源库建设,继续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与数字图书资源,优化学校在线课程平台,深入推进全时泛在的教学实训。建设智能化在线教学平台、智能化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智能化综教学合管理服务平台,探索苏锡常都市圈职业院校学分互认,为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4)加速推进智慧应用建设,深入普及“一网通办”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综合服务融合门户平台。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形成办事指南,依托校园数据治理和应用,推进新业务新应用建设,深入普及“一网通办”,推动管理服务“减流程、减证明、 减时间”,明显提升师生的服务体验。建立开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稳步推进移动办公,部署移动端办公应用,提升校园规划决策和治理水平,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省级以上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力争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5)提升校园网络安全保障,建设一体化信息安全体系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2.0 制度,重点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构建多级别、多维度的安全管理与安全审计机制,完善可信、可控、可查的一体化信息安全体系,为建设智慧校园保驾护航。

6)加强信息化队伍和管理机制建设,切实保障智慧校园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完善网信特点的用人制度,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和吸引专业优秀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方式,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打破身份界限。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培养培训体系,定期开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系统用户培训,提高管理意识和技术保障水平。加大教育管理信息化投入,为系统建设、运行运维、安全防护、应用培训、服务运营、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保障。进一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规范管理,加强对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应用、服务器使用等规范管理,形成可靠、标准的管理机制。

7.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健全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完善涉及学校科研活动全过程及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健全兼顾不同教师层面、长期和短期科研过程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活校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界限分明、程序规范、简洁易行、覆盖各类科研成果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协同转化机制,不断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对接,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实施科研成果分类评价。以绩效为杠杆,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及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为导向,构建目标明确、分类合理、客观公正、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多元评价体系。根据科研成果的特点,细化评价标准,增强成果评审的科学性;建立开放的评价机制,专业理论研究项目以校内外同行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项目,以市场需求和产出效益为准则,邀请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

2加强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增强科技竞争力

搭建政产学研联合科技创新平台。紧紧围绕国家与长三角、江苏省、苏州市智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与关键技术,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组建跨地区、跨院校、跨行业、跨专业、跨企业的政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以科技创新服务共享为目标,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助推多元参与。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攻关,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提高科技创新质量。建立地方性智库(联盟)1个,建设校企联合研究平台1家,筹建技术转移中心1个。

构建跨区域跨专业混编科研团队。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战略发展的综合性问题,主动对接上海、服务上海,加大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交流合作,试行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制,引导专业领军人才重组跨区域、跨专业科研团队,面向产业、企业开展各类纵横向合作活动,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成果的产出,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率。获批省级以上科研团队1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纵向项目50项。教师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量超过2000万元。

3)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发挥科研对产业的引领助推作用。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自贸区发展战略、苏州市产业政策及走向,对接各级各类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开展技术交易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项目的落地转化。激励教师面向本地产业发展与生产实践转化科技成果,激活存量科技成果。引导智库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活动,充分发挥智库在社会创新和政府决策中的作用。

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积极作用。以科研平台支撑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发展,加快科研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依托科技成果推进专业群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与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以科教融合为导向,加强科研与教学互动,努力构建科研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库1套。

4)建立产业人才培训服务综合体,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建立企业教学工作站。积极对接“汇川技术”“博众精工”“高创电子”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学历、非学历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养;在智能制造专业群“智能控制、智能加工、感知互联与嵌入式和工业云与大数据”建立企业教学工作站,实现送教进企业。通过学历和技能培训,成为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和素养提升基地,智能制造专业群技术培训每年完成16000人次,完成国家级培训项目2项以上。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各行业协会、企业人员提供智能化考试测评服务,推进各类社会组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加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在线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虚拟大学或虚拟学习社区,为行业企业提供知识讲座、知识资源开发、技术培训服务,以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为核心竞争力,推进全方位培训业务的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每年完成测评服务20000人次。
   5)创建继续教育服务中心,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加强“1+X”职业技能资源开发。围绕“1+X”职业技能考证要求,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真实需求推进相关课程资源建设,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1+X”职业技能继续教育资源,并面向学生开展“1+X”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促进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的有效衔接。推进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由单纯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学历和技能提升,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后备人才素质,智能制造专业群各专业试点1+X证书制度100%,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100%。面向学生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统一部署、统一管理,以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技能为重点,面向在校学生做好职业教育与本科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衔接,积极开展“专接本”“专转本”“专升本”等各类学历提升项目,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开展高端培训,满足学生在前沿知识、文化底蕴、管理技能等多方面的需求,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和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8.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

1)加大基本建设投入

围绕学校试办本科层次专业的目标,依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力争通过政府调拨等方式新增占地面积300亩以上,使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使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4万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

围绕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试办本科层次专业的目标,学校立足“双高”专业群的需求,充分利用有关行业、企业资源,分步完成综合实训大楼内部建设。

按照《关于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学生宿舍改扩建事宜的抄告单》(苏府办抄〔202043号)和《关于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新建学生宿舍项目建议书》(苏行审项建〔202112号)的有关精神,学校在瑶泉路校区学生生活区内新建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约8223.75平方米,增加床位约912张,项目总投资匡算约5500万元。

同时,依据《江苏省教育系统建设用地指标》中关于体育建设场地建设指标12平方米/人的要求,学校拟在“十四五”期间筹建星空体育官网体育馆,改变运动场馆面积不足的问题,以满足学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及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2)加大维修改造投入

学校房产已经连续使用近20年,需要持续推进维修和内外装饰项目的开展。同时,随着“十四五”期间学校办学规模的需要,校园供电、供水、供气、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改造升级,校园绿化、灯光、景观等配套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据消防安全标准,学校将完成5-10号宿舍楼消防疏散通道的改扩建工程,保障在校大学生生命安全;按照校园楼宇维修轮转规划,分批实施文驷、天枢楼、天健楼、天一报告厅、部分新生宿舍楼校园楼宇维修改建工程;按照校园道路、管网建设规划,分步实施教学区供水与消防管网改造、学生宿舍区12号门、教学区围墙改建及综合实训大楼校门与围墙新建等校园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按照校园文化硬件设施提升规划,分区域实施教学区局部绿化提升、路灯改造等校园亮化改造工程。

3)加大后勤保障改革与创新

随着学校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管理体制创新势在必行。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力度,通过科学评估前期综合物业服务项目的绩效,提前研制新阶段物业服务需求与管理考核方案,以“集约化”为原则,完成综合物业服务社会化采购。同时,通过对宿舍区用水、用电数据的比对及学生满意度的调研,不断修正学校BOT项目的建设目标,完成新建宿舍楼BOT项目的调研与实施,有力保障“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积极调研并推进“食堂管理系统”项目,加大对学校食堂人员、食材、设施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日常管理,提高师生的满意度,筑牢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底线。

4)加强学校资产管理

为适应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重新修订《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出台《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固定资产使用实施细则》、《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细则》、《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Online Entrance清查盘点实施细则》。同时,进一步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使用与完善工作,促进学校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的有效开展,维护国有资产完全完整,做到账目清楚、账实相符,存放地点、保管人、使用单位相符,资产标签条码粘贴规范,即账、卡、物一致。

9.加强文明和谐校园建设

1)举旗定向、铸魂聚力

举旗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修改完善学校实施方案,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加快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完善《新思想学习宣讲联合会实施方案》,建好用好学校“新思想学习宣讲联合会”,按照“立足校园、走进社区、实践企业、服务苏州”的原则构建新思想学习实践的“四维空间”,开展理论宣讲、建立学习体系、加强实践研究,形成市级宣讲名师1人,建设“信仰者”宣讲品牌;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站的学习交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师生中落地生根;按照国家要求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全面提升辅导员理论与工作水平,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三位一体”改革,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适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继续压实学校各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理论武装成果转化为坚决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的过硬政治本领。

2)汇聚民心、共同奋斗

聚民心,汇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建立科学民主的制度,完善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保障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监督权正确履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扩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完善宪法日宣传等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升级舆情监测软件,进一步收集师生民意,进一步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真理、批驳谬误、抵制歪风邪气,提高校园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师生组织力;进一步规范和建全学校教代会、工代会制度,积极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学校二级教代会和职代会制度的建设,促进系二级民主化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做好女性师生的关心关爱工作,切实提升妇女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培养新人、向阳而生

育新人,培养“向阳而生 精工笃行”时代新人。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全过程、多维度、全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获苏州市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收集、挖掘校史资料,建设校史室(馆);组织开展师德模范、劳动模范、青年榜样、青年典型的评选活动,深化对“向阳而生 精工笃行”校训精神的诠释;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优良党风促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师德高尚、学风浓厚、工作主动担当作为的优良风尚;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推进人文素养的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坚持与企业项目化合作,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文化氛围。

4)以文化人、守正创新

兴文化,加快推进“我在乎你”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完善《星空体育官网校园文化标识手册》,规范使用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继续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建设思政教育交互体验中心,打造实训大楼、教学楼、学生公寓等楼宇文化氛围,增强校内标牌和固定放置物的艺术设计,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功能;重视校园综合治理,不断提升智慧、安全能级,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活动,陶冶情操,丰富“我在乎你”文化建设内涵;建设学生文化品牌社团和校内、外文化活动阵地,传承“我在乎你”文化特色;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江南文化的魅力,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活动品牌培育;积极弘扬诚信文化、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提升师生文明素养;积极开展留学生文化活动,营造国际化文化氛围,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5)展示形象、文明和谐

展形象,提升学校美誉度和知名度。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造就一支“四有”好教师队伍完善学生行为守则,规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言行,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一批“最美苏工人”,展示苏工师生良好形象;完善校园网建设,挖掘校园好人好事、师生优秀成果,通过开辟专栏、访谈身边典型等进行深度宣传报道,运用好学校主页、官方新媒体充分展示学校各条线的丰硕成果;加强媒体宣传,增加在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的报道次数,进一步讲好苏工故事,全面、真实、立体地展示学校形象;建立学校官方新媒体师生工作队伍,促进学校新媒体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再次获评苏州市文明校园、江苏省文明校园。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贯彻执行,根据发展规划的整体要求,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合理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重大问题,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通过会议动员、组织研讨、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工作。成立“十四五”规划工作办公室,加强各职能部门、系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力支持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二)经费保障

    1.多渠道筹集经费投入

大力提倡开源节流,积极开辟创收渠道,主动争取省市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积极申报省、市职教专项,力争获得更多的专项经费支持。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盘活存量资产、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源参与学校办学,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学校有序推进十四五建设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2.加强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

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科学编制发展计划和资金预算,构建符合学校管理特点的计划、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计划预算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经费管理、风险管控和绩效评估,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保证学校资金依法、高效、合理使用。

    (三)机制保障

    1.健全运行机制

在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行政职能部门和系(院)部各单位按照规划总体部署和要求,要认真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表、路线图和考核目标。各单位要结合具体职能,在年度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考核中要认真落实好规划中的建设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周期较长、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意义重大的建设项目,要认真研究制定分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动态评估,健全年度监测、中期检查、总结评估等过程评价体系。严格规划修订调整机制,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结合规划实际执行情况,经党委会批准后可进行中期修订调整。

2.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过程监督,对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和缺失及时予以纠正。实施规划执行情况年度报告和检查制度,各职能部门、各系部每年度要对照规划要求和目标,开展自查自纠活动,逐项说明落实情况,对未能及时完成规划年度目标的情况,要通报结果和追究责任,要及时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积极寻求补救措施,保证各项规划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返回原图
/

 

XML 地图